食盐那么便宜,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三)
江春破产的原因有不少,不单单是因为盐业的衰落。
江春为了招待乾隆爷这个“布衣之交”,无休无止地为其报销捐输,更是承担了乾隆六下江南的绝大多数开支。根据学者的研究,仅在1738至1771年间,商人便捐输给朝廷一千万两白银。到了1773年乃至嘉庆初年,捐输的银两更是超过了两千七百万。
盐商们为什么能获得暴利?
还不是因为他们有朝廷作为靠山。所以朝廷但凡有亏空,便要由这些商人报效,填补这些大窟窿。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生平最大的梦想就是完成“十全武功”的宏愿,但他的这些宏愿都是要花钱的,这笔钱该从哪出?只能“请”这些赚得盆满钵满的盐商意思意思。
到了后来,苗民、白莲教揭竿而起,两淮地区灾荒频发,为了应对庞大的军费支出以及灾后重建工作,从朝廷到两淮地方政府,皇帝大臣均将眼睛瞄向盐商的泼天富贵。在朝廷看来,这些盐商赚来的钱是花不完的,他们就像是不需要银行卡就能提款的提款机一样,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支援金钱。然而,没有人意识到此时的两淮盐业已进入危机阶段。
道光二年,继江春垮台后崛起的豪商黄至筠,被大学士曹振镛弹劾。在此案件中,黄至筠涉嫌贪赃枉法,向中小盐商强行借贷。虽然黄至筠凭借财力化解了危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这件事已经人尽皆知,成为黄至筠无法消除的丑闻。就在这一年夏天,两淮地区输送往江口的四百多艘盐船因无人领受而滞销,在江岸边停靠了半年时间。
到了陶澍上任两江总督时,扬州盐商已经抬不起头了。“查淮商向有数百家,近因消乏,仅存数十家,且多借资营运,不皆自己资本。更有以商为名,网取无本之利,并不行盐者。”
在这场资本的对决中,中小型盐商的价值已基本被榨干,唯有总商能通过垄断继续渔利。总商赚钱的渠道并非食盐本身,而是利用浮费与摊补管理方面的不当进行获利。
所以,盐商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本钱的商人宁愿去做一些不赚钱的买卖,也不愿意趟这摊浑水。
经陶澍改革之后,扬州便不再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了。寄生于制度的盐商纷纷破产,大街小巷上再也没有豪掷千金的豪商了,花街柳巷也不会像以往一样贵客盈门。此前的盐商虽然凭借垄断谋取暴利,但他们却是扬州各产业的消费主力军。
很多行业,都是依托于盐商生存的。原本靠着傍大款衣食无忧的妓女们,如今成了无人问津的野花。没办法,为了生存下去这些女人也只有忍辱求存。有些略同文采的妓女,不惜违背礼教去私塾中当女先生;至于那些没有文采的妓女,就只能自降身价,去窑子里作暗娼了。
为两淮盐务操劳半生的陶澍病逝于任上,扬州亦繁华落尽,再无往昔的灯红酒绿。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