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那么便宜,为什么古代盐商却能富可敌国?(二)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18

88281cb727d0cfa2731e0fc187c4b3dc.jpg

到了陶澍走马上任,尤其是在他来到府库中检查时,眼前的场面让他惊呆了。府库中一文钱都没有,只剩四千万两银子的窟窿需要填补。

四千万两是个怎样的数目?

当陶澍将情况汇报给朝廷之后,道光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委任户部尚书为钦差,率户部侍郎前往当地调查情况,并制定改革方案。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亏空,肯定是因为此前的盐政官员管控不力,所以道光委派钦差南下时,也让他们带去若干份撤裁令,摘去一众盐官的乌纱帽。

道光十一年,得到道光首肯的陶澍开始施行大刀阔斧的整改,颁布了十五条“两淮盐务章程”,其中包含了“裁减浮费、慎重出纳、裁选总商、疏浚运道”等一些细则。为了防止盐商继续夹带逃税,陶澍将每引盐增加到五百斤,并免除了部分税款,通过怀柔的方式让中小型盐商尝到了一点甜头。

因为没有民间资本的参与,所以两淮地区的盐务相当混乱,“淮南患于积盐不销,淮北患于无盐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陶澍在淮北首次实行了票盐制,引入大量民间资本。老百姓只要从衙门买到了盐票,就能获得卖盐的权力,此举大幅加速了食盐的流通。

盐务中的这些弊病,很多都是吏治不清明造成的。

所以陶澍自上台以后,便废除了一些“潜规则”。每年盐政都要向总督送两万两的“过年费”,陶澍来到的第一年便收到了这笔钱,但他却将这笔红包费退还了。随后,陶澍贡献出了自己的养廉银,全部缴纳给户部。地方长官以身作则,一众大小官员哪里敢不跟进?有了陶澍的表率,两淮官员上行下效,一年下来便节省了十六万两银子的浮费。

陶澍在两淮施行盐务改革,总共用了八年多的时间。在陶澍上任之前,此前的淮南地方政府拖欠公款一千九百万两,淮北则拖欠盐税二百万两。道光十九年,经陶澍的一番整改,两淮地区的盐务情况大有好转。在八年的时间里,淮南淮北总共上缴了两千四百万两税银。对于老百姓来说,陶澍改革盐务的效果更是显而易见的。此前盐已成了一种难求的奢侈品,但在陶澍到来以后,盐价逐渐稳定下来,贫苦人家也能吃得起食盐了。

有人获得了利益,自然有人会蒙受损失。在陶澍改革期间,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通过垄断获取利润的总商。

这些总商,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以巨额的财富支撑起繁华的商业都市,随着他们的没落,两淮地区的繁荣已不复往昔。不过,我们不能将陶澍改革当成扬商穷困的首因。早在乾隆时期,两淮的食盐专卖已经弊病重重。因为官盐价格居高不下,私盐泛滥猖獗,盐商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到了乾隆六十年,淮北的盐商仅剩下十二家,连乾隆都对此忧心。早年与乾隆结下“布衣之交”的豪商江春,因为官盐的不兴而破产,在穷困潦倒中与世长辞。像江春这样破产的盐商,在当时比比皆是,可见此时的扬州已面临陌路繁华。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