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技术没落引发的血案:中国曾经的龙头企业,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三)
自十九世纪开始,中国的丝织品质量便越来越差了。
1873年5月,《北华捷报》刊登了一篇批评文章,外国作者指出:“中国人必须意识到中国生丝在欧洲的真正地位并且尽一切力量加以改进,除非在这两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他们的生丝就必须从我们的消费中排除出去。”
此时的中国传统丝织业,已经面临空前的危机。陈启沅的横空出世,刚好平息了外界的不满。因为陈启沅工厂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过硬,所以海外丝绸商人立即将其视作主要生意伙伴。从传统丝织业中“抢夺”而来的利润,让陈启沅十分得意。
在《桑蚕谱》中,陈启沅如是说道:“成本则如是也,用茧则如是也,沽出之价,竟多三分之一。”陈启沅的成功,给予不少青年商人启迪。继昌隆开厂仅三年过后,南海、顺德地区就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机械丝织厂。
根据1880年的海关报告来看,当时的广东省已经有一百多家机械丝织厂,总共有设备两千四百台。市场利益就像一块大蛋糕,有人吃得多了,自然就有人要挨饿。手工业主、手工工人失去了生计,他们不得不集结乡绅与流氓,甚至是那些仇富的普通老百姓。
盛怒的刁民策划了10月5日的一场械斗,他们打算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将机械工厂赶出岭南。于是乎,前篇文章中出现的血腥冲突爆发了。
《禁止丝揭晓谕机工示》公布之后,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激化,南海地区的机械丝织厂不得不停工。对于这种情况,许多企业主慌了手脚。但是,在开办丝织厂之前,陈启沅就已经在越南的商界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的他不愿错过时代的浪潮,于是便将厂子迁到澳门,继续乘风破浪。
继昌隆将厂址迁到澳门,究竟便宜了谁?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北华捷报》刊登的一篇英文报道中,作者简单明了地说道:“满大人的愚蠢和偏见便宜了我们,我们希望中国资本家会看到这个殖民地为工业投资提供的便利。”
直到三年以后,震惊南海县的械斗风波终于息事宁人,陈启沅将厂址从澳门迁回到故乡。既然“继昌隆”这块招牌曾为企业带来祸端,陈启沅干脆将厂名改为“世昌纶”,意思便是世代昌盛。从这以后,再没出现过传统手工业者来厂闹事的情况。
因为,就在陈启沅在澳门发展的这几年里,手工作坊已慢慢退出了市场。曾一度兴盛的锦纶堂终究成为落寞的历史,无法顺应时代变革的手工业主遭到淘汰,纷纷转行。
故事至此结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未停止。
其实,类似的故事,在其他行业中亦有出现。
在社会与新工业革命发生碰撞时,火柴这个行业也在悄然变化着。我们知道,中国的火柴历史悠久,但业内比较团结,并未出现文章中锦纶堂与新兴机械丝织厂一样的冲突,反而一致对外,于上世纪击败了外资火柴工厂,让“中国火柴”走向世界。可当技术发生革新时,传统的火柴工艺遭遇了无法度过的难关。随着打火机的横空出世,火柴终究成为被淘汰的文物。
时代就是这样,一些新兴事物被发明出来,自有一些旧事物被淘汰。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向前,而不是像锦纶堂一样,拒绝新生事物的来临。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