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一世的楚成王凄惨下场:内乱
封建社会,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向来是以长为尊。如果有人想无视这一规则,势必会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即便是像明朝万历皇帝这样执拗的君主,最终也不得不屈服于大臣们的意见,违心地让自己并不喜欢的长子即位。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春秋时期,楚国的君王总是让自己最小的儿子来继承王位。久而久之,在楚国,小儿子即位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长子即位反倒是犯上作乱的举动。
公元前672年,楚成王继承王位,成为了楚国历史上的第二十位国君。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他们虽然在表面上推崇仁义,实际上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要能够扩大地盘,任何有悖礼节仁义的事情都能够做得出来。
楚成王深谙此理,早在少年之时便有攻打郑国之心。在楚成王看来,郑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南方与北方的纽带。如果想要和北方的齐国、晋国等强国一较长短,就必须要控制郑国。因此,楚成王跃跃欲试,不断地在郑国边境制造摩擦,想要挑起战争。
楚成王的所作所为,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一直都看在眼里。与志向远大的楚成王一样,齐桓公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君王。郑国的战略地位,他比楚成王看得更加透彻。还没等楚成王吞并郑国,齐桓公就说动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一起对抗楚国。
看着气势汹汹的八国军队,楚成王只能收起锋芒。他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说:“楚国与郑国之间只是闹了一点小别扭,没什么大事。”齐桓公见好就收,也没过分紧逼,只是请楚成王一同定下盟约,以此来维持几个强国之间的平衡。
楚成王本欲一口吞下郑国,然后北上称霸奠定基业,不料却落得一个铩羽而归的结局。城府极深的他一边掩饰自己的不满,一边谈笑自若地和齐桓公会盟,表示自己会遵守约定。很快,楚军后撤,齐桓公也给八国军队下达了班师回朝的命令。
撤军之后,楚成王并未一蹶不振,而是转换目标,将唐国和随国当作了自己的攻击对象。唐国和随国是两个与楚国紧密相连的小国家,一直都唯楚成王马首是瞻,万万也没有想到楚成王会拿自己开刀。
唐国和随国的国君本想效法郑国,找齐国或者晋国撑腰,无奈离这两个北方大国太远,短时间内联系不到。而相邻的邓国、江国、道国虽然有心相救,但自身也是弹丸之国,根本无法遏制楚成王的步伐。就这样,楚成王以雷霆之势拿下了随国和唐国,扩大了自己的版图。
随国和唐国被灭后,楚成王的风头一时无两。周围的小国家以随国和唐国为鉴,纷纷对楚国卑躬屈膝,任楚成王肆虐南方。楚成王趁热打铁,进一步扩充兵力,打造兵器,想要等时机成熟后再找齐桓公过过招。
可惜的是,楚成王称霸的梦想没有毁在齐桓公的手中,反倒在楚国的内乱中化为了乌有。
事情还要从楚成王与齐桓公的那一次会盟说起。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