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天下,到底乱于谁的手中?(一)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18

53af5cb484b2768c71838347d79c9b7d.jpg

汉桓帝末年,董卓被授为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羌人,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免职。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颇有功勋。到了中平六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遇到京中动乱,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

可以说,董卓率少数民族进京这件事,直接改变了大汉王朝的历史走向。倘若东汉是电脑游戏,那么,董卓便是不该存在的BUG。

何太后的儿子刘辩,遭到董卓的废黜。傀儡皇帝刘协被扶持起来,是为汉献帝。后世史官,皆以废立皇帝作为指责董卓的证据。

因为在封建王朝之中,还没有“民主”这一概念,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废黜统治者。干出这种勾当的,不论是外戚权臣还是宦官,都是祸乱朝政权倾朝野的阴谋家。

董卓突兀地出现,废掉了刘辩。为了应付舆论,他还要拿出一套说得过去的理由,“皇帝瘖弱”。当年伊尹、霍光这两位权臣“前辈”在做这档子事的时候,也拿出了类似的说辞。

平心而论,董卓还是比较有政治手腕的。

“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这句话说得中规中矩,在当时人人都挑不出毛病,挑个合适的皇储继承大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条救国之策。

只不过,董卓这家伙并不具备资历,比起霍光和伊尹,他的思想境界和资历差得太远了,所以在当时就受到了舆论的谴责。在封建政治中,有这样一套潜规则,那就是所作所为必须要符合身份。倘若你没有资格去做这些事,那么不论你做出多少成绩,都很难得到肯定。

董卓的想法非常单纯,通过废立皇帝这件事,告诉举国上下的臣子“谁才是时代的主导者”,以获得最大的影响力。董卓口中的“瘖弱”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话口齿不清。倘若董卓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只琢磨着如何祸害国家,未免有失公道。若他真想这么做,何不保留瘖弱的刘辩呢,而是将其换成刘协呢?这种换法,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权臣有着极大的差别。

权臣废立皇帝,往往会换一个年龄小且没有主见的家伙,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权力达到最高峰,且没有什么隐患。董卓的这番考量,足见他的初衷还是好的。在摄取到足够的利益之前,董卓或许想像霍光、伊尹一样,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功臣、大政治家。所以,董卓早期的一些政治举措中,存在着不少可圈可点的部分。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