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李白伤得最深的女人:心动
为什么觉得李白对杨玉环心动了呢?
我们且看李白写给杨玉环的几首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弗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一首标准的赞美诗,是李白当着李隆基的面写给“女神”的,中规中矩。李白将贵妃比作春天的娇花,比作月中的仙子。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的格调就有些不一样了,以我所见,这首作品应该是李隆基不在场时李白创作的,因为它的内容比较敏感,容易引起李隆基的猜忌。这首诗将杨玉环比作前朝的赵飞燕,称杨玉环比赵飞燕更令男人欲罢不能。只可惜,如此完美的女人,只有当今圣上才能够享有。
这首诗里的“断肠”,引用了一个典故,那便是楚顷襄王。李白在诗句中隐喻,像楚顷襄王这样的“文艺青年”,是没有机会与杨玉环在一起的。毫无疑问,李白将自己代入到诗中,将自己比作楚顷襄王。他认为杨玉环虽美但却是镜花水月,自己这辈子都没有与其亲近的机会。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读到李白的痛苦。这份痛苦的来源,正是杨玉环的倾城之美。李白忍受着爱而不得之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仪的杨玉环依靠在老男人的怀抱里。属于别人的美好,偏偏要让李白这个苦愁之人来歌颂,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李白的这些诗,既写出了他对杨玉环的倾慕,又写出了政治抱负无法伸张的忧虑。这种笔法,千古以来唯李白拥有。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生是快乐的,至少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这样的。唐玄宗根本无法体会到李白的苦愁,他也不会关注御用文人的情感生活。
杨贵妃何尝不是如此?
李白在当时虽然是人尽皆知的全民偶像,但杨玉环只是欣赏他的才学,她亦不会当着李隆基的面与李白接触过多。所谓“贵妃捧砚”,只不过是唐玄宗为了附庸风雅,让杨玉环演的一出戏罢了。饮宴过后,李白还不是一个宿醉的御用文人?他的人生处境又有何变化?
天宝三年,李白无法忍受情感和前程上的折磨。让李白解脱的,反倒是李隆基的放逐令。这让李白得以潇洒地离开繁华的长安城,外人何曾知道他心中何其苦闷?从这以后,李白再未回过长安。在此期间,经历了安史之乱,听闻杨玉环于马嵬坡香消玉殒。
此时的李白已经五十五岁了,他是否还会回忆起杨玉环的音容笑貌?
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