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也是人,有时也得向凡俗的“潜规则”低下头颅(一)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18

4e51ee9ae786826237d44fdd859fec51.jpg

圣人也是人,有时也得向凡俗的潜规则低下头来。

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遭逢变故,本着危邦不居的原则,孔子来到齐国。人生地不熟的孔子,通过成为弄臣高昭子的家臣,顺利地得到齐景公的接见。

在儒门之中,很少会提及孔子奉承弄臣的事实。《史记》中的这段记载,也往往被儒家弟子视作污蔑。但否认这段事实的同时,却有许多儒家子弟认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的佳话,这显然是矛盾的。若没有讨好弄臣高昭子,孔子很难在齐国谋取前途。所以,孔子为了进取讨好权贵和小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齐景公就国家形势询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如实地回答道:“君主就是君主,臣下就是臣下,父亲和儿子不能混淆。任何社会身份,都必须摆正,不容错位。”齐景公觉得孔子这番话相当在理,赞同道:“没错,倘若君主不是君主,臣下不是臣下,父亲与儿子的身份乱了套,即便国家再富裕也是徒劳。”

孔子钻营此道多年,在语言和辩论上,同时期鲜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君臣父子”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在孔子的嘴里竟然演变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简单明了地道出了君权至高无上的儒学精髓,以及规划出泾渭分明的等级划分。

可以说,“三纲学说”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到了后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已成为纲常的基本守则,成为封建王朝的道德标尺(实为精神枷锁)。儒学理论中最迂腐的东西,莫过于由这句话衍生出来的忠孝节。倘若,说出这些至理的人能以己推人,而不是强加于人,用奴化道德加以束缚,是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

对于统治者来说,这套理论自然是受欢迎的。但对于民众来说,这与脚镣何异?不都是在扼杀着人们的本性吗?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