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也是人,有时也得向凡俗的“潜规则”低下头颅(二)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18

d5a479e80a008db8b241f16c782a7cc5.jpg

孔子的一番见地,深得齐景公赞誉。随即,齐景公准备将尼谿之田赐予孔子,让他成为齐国的贵族。幸好国相晏婴及时站出来,对齐景公劝谏道:

“儒门都是些奸诈狡猾的家伙,他们说的比唱的好听,所以不要轻易地相信他们。儒门中人骄傲自负,往往自以为是,您很难驾驭他们。儒家向来注重丧事,为了亲人的葬礼不惜倾尽家财,让活人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倘若这样的习惯成为民俗,国家会成什么样子?儒生四处钻营,寻求入仕的方法。这些人都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只会为既得利益考虑,而不会考虑到国家。自周王室衰微,周礼已被废弛许久。现下孔子又要求人们重新拾起这些被废弛的礼教,让臣子们严格遵守上朝下朝的繁文缛节,连走路的速度都要受到约束。类似的死规矩,即便是几辈子也学不完。倘若使用这套东西来治理齐国,怎能让国富民强呢?”

晏婴的一番话,堵死了孔子的前路。可即便如此,后来孔子在提及晏婴时,仍满是溢美之词:“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由此可见,晏婴的道德水准是相当高的。至少在晏婴生前,他的影响力比孔子更大。

可以说,晏婴拯救了齐国。在他的干预下,士大夫纷纷看穿了孔子的目的,于是“齐大夫遇害孔子”。齐景公被晏婴一语惊醒,更是不敢再将孔子这样的人物留在齐国,向他下达了逐客令。于是乎,孔子只能灰溜溜地收拾行李,卷铺盖走人。

孔子来的时候风尘仆仆,走的时候相当狼狈。据说孔子在收拾米袋子的时候,听闻齐国的士大夫正要追杀他,于是便仓皇地带着弟子们逃跑了。

孔子去了哪里呢?

他的老家,危邦鲁国。

晏婴是头脑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能够发现儒家学说中的不足之处,避免齐国的百姓受到思想的荼毒。遗憾的是,齐国的百姓虽然免于毒害,但未来数千年的中国百姓却未曾幸免。在孔子一系列荒谬理论的影响下,数千年统治者骄奢淫逸、奴役万民,因为有了儒家思想忠君爱国的约束,老百姓只能选择低眉顺眼地服从。

现代人在研究儒家思想时,往往要去其糟粕。殊不知,在剪掉了服务于权势者的那一套封建糟粕之后,儒家思想中所剩的精华已然不多。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