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嫁妆:老百姓无法负担
范仲淹是高官,积累颇丰,几十贯钱对于他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说起来范家的女子根本不愁嫁。相比于范仲淹,同样是名人的苏辙就有些惨了。按理说苏辙官运亨通,根本没理由缺女儿的嫁妆钱,不过为了给女儿筹措嫁妆,苏辙仍被扒了半层皮。宋徽宗年间,苏辙为了嫁女,卖掉了他早年在河南新乡买的一块田地,凑了九千四百贯,当做女儿的嫁妆。
当然,苏辙所处的时期铜钱的购买力大不如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当时的一贯相当于现在的三百元人民币,折算下来约合二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苏辙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破家嫁女。”很难想象,官拜宰相的苏辙,竟在嫁女问题上如此犯难,为了筹办女儿的嫁妆,苏辙险些破产。
同样生活在宋朝的县官袁采对嫁女问题同样有发言权,袁采在职期间,处理过不少关于婚姻的民事纠纷。袁采称,一个普通人家,如果没有殷实的家底,必须得在女儿年幼时就开始攒钱,提前为嫁女做出准备。
换言之,当时的老百姓必须早点存钱,否则等到女儿出阁时,就会发现嫁妆不够,置办不起像样的嫁妆,只能变卖家产凑钱。不过,袁采并没有说要在儿子年幼时开始攒钱,提前给儿子准备彩礼。由此可见,与嫁女相比,儿子娶妻根本不会给家庭造成如此巨大的财务负担。
作为一名置身事外的后来人,我们能以更客观的角度看待宋朝的嫁女问题。范仲淹非常有钱,他给族人制定的嫁娶标准绝对比平民百姓高得多。更何况,就算范仲淹为族女准备了嫁妆,女孩的父母也会另添一笔,所以范氏女的实际嫁妆绝对比三十贯多。
相比之下,苏辙的家底也远非普通百姓可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凑出几百万来给女儿筹办嫁妆。更多的老百姓,苦于天价嫁妆无法嫁女。南宋初年,四川华成县做过统计,同年当地有几百名适龄女子未能出嫁。
这些女孩之所以没法嫁人,并不是因为长相问题,而是因为当地有“巴人娶妇,必责财于女氏”的规矩,普通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得起这笔嫁妆。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