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文化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2-25

fb9abc11a887d7d13aeef71f86dd1a9a.jpg

细心的朋友一定可以发现,在历史上不少少数民族是以肉类为主食的,但生长在中原的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却是主副食相结合的。前文中我们说到,古代中原政权始终在致力于让老百姓“吃饱”而不是“吃好”,统治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保证有足够的粮食让百姓充饥,却无法担保百姓能吃到足够的副食。

不过,虽然副食很难得到充足的供应,但古代先贤们仍本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追求更高品质的烹饪。以孔夫子来说,虽然他带着一群门生周游列国,连吃饱饭都成问题,但他仍不肯放低对美食的要求,在吃肉的时候坚持搭配蘸酱。

可以说,古代人的餐桌上,调味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最开始用肉糜加盐的简单烹饪“肉醢”,到南北朝时期人们用粮食酿造的酱、醋。在潜移默化中,中国人的食物已经发生了剧变。随着调味工艺的日渐完善,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饮食符号——“鲜”。虽然,直到明清两朝,我国才出现了“鲜”的说法,但“鲜”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外国人仍没有发明出任何描写“鲜味”的词汇。

从第一个尝试熟肉的人类,到能尝到世间百味的我们,人类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变迁。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不论何时,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