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多元的农业文明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2-25

91153b380f0748e6ab60a65a6a8c9f6e.jpg

随着时间来到宋朝,水稻迎来了属于它的种植高潮。晋代之前,我国南方地广人稀,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越来越多的北方人选择迁居到南方。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人口大迁徙,使中国的经济中心不断向北方迁徙。来到南方的中国人,发现南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一年多熟的种植环境也让水稻产量大幅提高,足以供养北方的人民。

从“饭稻羹鱼”乃至“鱼米之乡”,虽然表面上南方人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在潜移默化之中稻作经济逐渐成为南方经济的核心。为什么会有那句“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就是因为南方的稻作经济的繁荣已成为大势所趋。到了明朝,时人已习惯以大米为食,明人的粮食供给中,水稻占七成。

由于“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特色,所以有不少朋友想当然地理解为,中国古代的农民固守自封,不思进取。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审视古代社会。打个比方来说,夏天必备的水果西瓜是从非洲引进的,南瓜的原产地是美洲,辣椒也只是在近几百年才成为西南人民的美食,小麦与玉米都是“舶来品”。

这些历史像我们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农业文明是多元文明,古代先民绝非不思进取,反倒非常善于改良创新。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