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词体的四次演变:高峰期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但词体与诗歌不同,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上并未受到太多的约束,所以创作起来更加自由。不过正因为词体的自由,亦会让词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尚与趋势。以南宋为例,随着历史的变革,南宋的词体先后就经历了四次演变。
紧随其后的,便是词坛的高峰期。
为什么南宋词坛的发展如此迅速,刚刚重建便迎来高峰期呢?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放在词坛同样适用。
这一时期的主基调,既是爱国,也是复国。在陆游、张孝祥等南渡词人的引领下,文坛涌现了无数豪放诗词。凭借继承自北宋的丰富经验,南宋词坛迅速完成了由北到南的过度,并迅速迎来高峰。
当然,真正将南宋词坛送上巅峰的,无疑是南归的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稼轩体的诞生,让时人的文学审美发生了巨变。何曾几时,婉约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首屈一指,不容撼动。自辛弃疾横空出世,婉约与豪放成了格格不入的对立词。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文人未读过辛弃疾的诗句,每个南宋词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稼轩体的影响,朝着辛弃疾的风格悄然倾斜。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