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三司”:弊端
若将三司使一竿子打死,就会出现一些弊端。
早年三司的成立,除了分权之外,也是为了改善税法混乱、赋税无法维持王朝开销的情况。我们知道,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赋税占一定比率,盐铁专卖也是大头。不过,在后来的政治发展中,三司使的职权越来越大。“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从宋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三司使没有太多的行政权,但他却可以通过财政权插手到其他部门的政务中,与执政并无二致。说到这,大家想必能理解为什么时人称三司使为“计相”了吧?靠财政权,获取等同于宰执权一般的权柄。《宋史》记载,仅三司的附属机构,就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
从这里就能看到,“三司”使取代了部分尚书省的职责。
三司使一家独大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元丰改制。宋神宗改革了官制后,将三司使“一刀切”,并将该机构的所有权柄全都归还于各部,尤其是将财政权还给户部。然而,这一改革看似合情合理,但财政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工作,仅靠户部根本不能胜任。
于是,历史再度陷入循环,中唐时期的财政乱象又有死灰复燃的苗头。为了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后来的宋朝皇帝只能设置总领财赋官和经总制使。不过,这两个官职是否会像三司使一样,靠着手中的财政大权逐步蚕食其他部门的权力,我们就想象不到了。
毕竟,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出现后不久,宋朝便遭逢乱世了。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