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言论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三)
孟子的“仁”与其他大儒亦有不同。在孟子看来,“仁”其实就是人心。
那么,“仁”的标准又有哪些呢?
结合《孟子》来看,“仁”的标准总共有五点:
一是亲民。
孟子一生无数次提到君王要“与民同乐”或“与百姓同之”。只有亲民,才能体察到民间疾苦,才能制定符合民情的良政。
二是用贤。
正所谓“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只有任用贤良,才能让自己的政治主张正确地传达到地方,也能让仁的风气上行下效,播撒到国家的各个角落。
三是尊人。
孟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民本君轻”观念的思想家,孟子主张在一定范围中协调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保持原有阶级的基础上,统治者应给予底层人民更多的重视。
四是同情。
这一点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孟子主张统治者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方式来治理百姓。孟子认为只有向劳苦大众施恩,才能得到底层人民的拥护。让每个百姓都安居乐业,自然没人站出来反对王朝正统,进而“无敌于天下”。这里的无敌,并非战无不胜,而是不树敌。
五是杀无道成仁。
在孟子看来,杀无道成仁是最大的仁。这里的无道概念比较宽,上到贪官污吏,下至奸佞小人,一切残民的分子都可以被定性为“无道”。只有对这些残民之人进行制裁和谴责,才能让社会走上一条“保民而王”的康庄大道。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