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治国理念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4-23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20286c59d1d5989d89720780fe1cf306.jpg

有史学家研究称周公是周朝最早的辅政大臣,亦有学者分析周公亦担任过周朝的国君。不论如何,周公处于西周的统治阶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为周朝的前期稳定做出的突出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时至今日,周公的一些思想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周公的“保民”思想,堪称儒家思想的源流。这一思想直接启迪了孔、孟,进而催生了“民本”思想。在周公所倡导的德治思想中,“保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保民”的先决条件就是“敬德”,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在执行德政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尚书·五子之歌》是历史上第一部叙述了民本思想的作品,作者从前朝灭亡的历史反思入手,阐述民本的重要性: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众所周知,夏亡于桀,这个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因无德而失国统。夏朝为后世带来的历史教训便是:“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探讨商朝灭亡原因时,周公首次提出了“保民”这一治国理念。周公认为,周朝想要将国祚延续下去,就必须汲取前朝的前车之鉴,不能重蹈商朝不重视民本的覆辙,力行“保民”。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敬德”的基础上的。《尚书·周书》的部分提到,殷商之所以走向灭亡,就是因为不敬德而招致天谴。之所以周能代商,亦是因为先王(文王)曾在发展过程中“敬德”且“明德”,所以才能确立统治地位,取代无德的商朝。想要让周朝的统治地位持续下去,就必须效仿先王,进行“敬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公所提出的治国理念已逐渐不适用于周朝的发展趋势。因此,孟子在“保民”的基础上,突出了仁政、王道的理论。所谓仁政的政治体现,就是与民休息,“省刑罚,薄税敛”。与周公相同,孟子亦在前朝的灭亡教训中汲取到经验,提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