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治国理念
孟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得天下的原因,认为:大禹、成汤、文王都是因为仁政而取得天下,而桀纣皆是因为不仁而失天下。在孟子的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到,“仁政”的概念比“德政”更加宽泛,但是,其本质仍是“保民”。
《寡人之于国也》里明确提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眼中,那些能够取得天下的统治者,所施行的王道皆是仁政。不同于周公的德政,孟子的仁政中还带有民贵君轻的主张,这是孟子思想中较有特色的地方。
孟子表示:
身为君主的统治者必须重视百姓,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君主治国的“三宝”。倘若,君主犯了大过错,臣子可以谏言,倘若,君主不听谏言则臣子有权力逼其易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无道昏君,普天之下人人得而诛之。
同时,孟子还认为:
以暴力手段兼并土地是下下之策,应该在自己的统治区域施行仁政,争取民心皈依,不战而胜。只要足够仁义,既能“仁者无敌”。
在价值观方面,孟子的思想亦十分独特。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认为:
礼义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根本,绝不可因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背弃做人之本。在面临生命与礼义的抉择时,亦要选择后者。所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那么,为什么孟子思想不受后世统治者待见呢?
关键就在于孟子提倡民本的同时,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二位,九五之尊反而屈居二者之后。
在现代人看来,孟子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领导人应该以爱护人民为根本,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这种思想无疑有僭越之嫌,且颇为僭越。
封建统治者往往以王权神授的旗号统治万民,进行集权统治。既是集权,自然不会容忍人民拥有推翻政权的权力。
正因如此,《汉书》才将《孟子》放在诸子略中,将其当做子书,并未将《孟子》提高到足以与《论语》等名著对等的高度上。
据说,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孟子》还被朱元璋进行了大量删减,想来多半是“民本思想”触了专制者的霉头所致。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