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间谍史上的“四大发明”:窃听术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18

9bb6c78a108697492f3e05a411719bfd.jpg

各行各业都有鼻祖,若间谍也算一种行当的话,那么,世界公认的间谍鼻祖应该是公元前十世纪的菲利斯间谍娣莱拉。不过,我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女性情报人员,她的名字是女艾。由于虞夏两朝距离当代比较久远,所以这位少康时期的女间谍鲜为外国人所知。

由此看来,间谍的历史已有四千年,比起许多主流行业都要悠久。在这几十个世纪的时间里,间谍技术和间谍工具也是日新月异。中国的情报工作远没有美俄两国出名,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间谍不出色。在情报领域,我国亦有启发了国际情报界的“四大发明”。

第一个:窃听术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情报人员就发明了“听瓮”。这种工具从外形来看,与一般的小口罐子相仿。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将听瓮埋在土壤中,在听瓮口的部分包裹一层薄薄的皮革。情报人员只需趴在地上,然后用耳朵靠近听瓮口的皮革,就能通过皮革与周围环境的共振听到信息。我们在一些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情报人员趴在地上听远处的马蹄声。

实际上,早在东周时期听瓮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所以专业的古代情报人员往往会使用听瓮,而不会像电视剧里一样采用最原始的听辨方式。听瓮的规格有大有小,小的可便于随身携带,大的则适用于满足更加精细的情报需求。最大的听瓮,是可以容一名情报人员坐在里面的。

在古代战场上,有专业的情报人员坐在听瓮中听取外界的情报,这种方式被称作“罂听”。我们知道,正常人的五感是会相互干涉的。所以,“罂听”的专业人员往往是盲人。盲人虽然没有视力,但他们的听力却比一般人灵敏得多。由盲人进行“罂听”,可听到若干公里外的敌军动向。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最古老的听瓮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墨子》中收录了听瓮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听瓮也在不停地进化。

唐朝时期,听瓮已经进化成“矢服”,这种窃听设备已经与听瓮大有不同了。它的构造就像葫芦一样,情报人员在休息时将其放在枕头下面,能起到预警的作用。在枕头下面放一枚矢服,就能有效防止敌人偷袭。实际上,这种矢服并不是专门用做窃听的,在没有情报需求的时候,它还可以当成箭袋,一物两用。

矢服虽然与听瓮一样都是窃听工具,它们的原理却大同小异。在使用矢服的时候,需要将箭矢取出来,然后在空腔中吹满空气,埋在地下或放在枕头下。这样,一定距离外的风吹草动都能探知。矢服的原理,是矢服空腔能够接纳声音,与周围环境产生共振。因为通体是由牛皮制作的,所以共振的精确度比听瓮更高。

后来,还衍生出一种名为“听管”的窃听工具。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就比较简单了,只需在墙壁或窗户上开个小洞,将管子插进去听取信息即可。成语“隔墙有耳”,说的便是听管。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