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的造反曾静:“杀人诛心”(五)
1730年四月,清廷制作了《大义觉迷录》的第一套刻板,一次性印刷了五百册,将这些册子发放给所有京官。第二批书籍印制后,又被发放给各省份的地方官。地方官将朝廷发放的书籍作为蓝本,再次刻板,大量复印。最终,从达官显贵至普通士子,人手一本《大义觉迷录》。
在当时的中国,尚有不少大字不识一个“文盲”,为了让每个人都受到教化,雍正挑选了一批值得信赖的读书人,让他们四处宣讲《大义觉迷录》。一时间,全国各地“龙亭”遍布,读书人在亭中焚香,营造庄严气氛,向老百姓大声宣讲《大义觉迷录》。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当时兰州的一场“宣讲会”中,总共有上万名老百姓聚集在一起,虔诚地听着不知所云的演说。
这种荒唐的“宣讲会”持续了几年,雍正认为预期的效果已达到,便昭告天下宽释了曾静及张熙。雍正在诏书中称:“朕治天下,不以私喜而赏一人,不以私怒而罚一人。”此外,雍正还在诏书中特别提到:“曾静系朕特赦之人。”曾静被折腾了好几年,当他诚惶诚恐地向雍正谢不杀之恩时,雍正还信誓旦旦地保证:“朕和朕的子孙,绝不会因为你诋毁过朕而为难你。”
事已至此,看起来曾静案的影响已告一段落,连雍正都已不追究此事,并称子孙亦不会为难曾静,曾静逃过了一劫。
不过,一切都在雍正退位后发生了剧变。
乾隆上台后,重新翻案,将此案件再次定性。乾隆的做法与雍正背道而驰,他将曾静、张熙处以极刑,并要求全国各地销毁《大义觉迷录》,并将这本书列为禁书。乾隆提出禁令,民间百姓不得私藏此书,更不得阅读此书,但凡有违,一律格杀勿论。
从这以后,《大义觉迷录》被大量销毁,在后来的二百年时间里再未见天日。所幸,民间虽无《大义觉迷录》流传,但雍正年间内务府的原始刻本却被保留下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此书仍有再版。
在这起“曾静案”中,涉事的曾静、张熙、岳钟琪、雍正、乾隆等人的观点与做法非常耐人寻味,这些人向我们反应出时人的思想及满清统治者对“革命”的态度。可以说,这起案件的始末非常有戏剧性,令人感到五味杂陈。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