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中国的“元杂剧”:兴衰史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4-23

908a412590cd8870aa9e12f4dfb762d8.jpg

这里,我们再来看看元杂剧的兴衰史。

结合史料来看,最早的元杂剧出现于金章宗至金国灭亡期间。在元杂剧诞生以后,这种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迅速风靡我国北方。蒙元统治者一统中原,并为中国带来短暂的和平期后,元杂剧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可与宋元南戏分庭抗礼的戏剧艺术。元朝时期,涌现了马致远、白普、关汉卿、王实甫等一系列优秀剧本家。时至今日,《西厢记》、《窦娥冤》等作品仍广为流传。

元杂剧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风靡全国,是有诸多原因的。

首先,根据戏曲家的考证元杂剧始于山西、河北两地,这些地区本身就存在深厚的艺术传统。

此外,从宋、金、元三朝的战争来看,两地受战争的破坏相对较少,所以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演职人员得以常驻于此钻研艺术。

元朝时期的元大都,虽不及唐朝的盛世长安,却也聚集了北方地区大量优秀的乐伎和演员。艺术的发展和进化离不开竞争,越是经济发展繁荣的地方,这种竞争就越明显。

以表演杂剧为生的演职人员,为了赚口饭吃卖力表演;愤世骇俗的文人,为了抨击社会现状而创作。在二者的努力下,大量优质的剧本被演绎出来,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蒙元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限制较少。元朝的统治者来自于蒙古高原,他们对汉文化的认识非常有限,所以元代对思想文化的统治比其他朝代更加宽松,文人的创作基本不会受到约束。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文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不必考虑会触犯到某种“文字狱”般的忌讳。

况且,蒙元统治阶层本身既是元杂剧的受众,蒙古贵族与汉族百姓一样喜欢这种更加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毕竟,当时的蒙古贵族文化素养不足,他们不会像其他朝代的汉族贵族一样欣赏高雅的诗词歌赋。对于他们来说,通俗易懂的艺术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更多。

元杂剧作为一种源于宋金时期的“新兴文学”,对于元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被收录于《录鬼簿》的元杂剧作家,足有九十多个,剧目更是达到四百五十本。明初朱权修撰的《太和正音谱》中,则记载了近两百名元杂剧作家,该书收录的剧目近六百部。

这还只是我们在文献中搜集到的,实际上元杂剧的数量远比这组数据更多。朱元璋是一个资深的元杂剧爱好者,他曾“以词曲千七百本赐之”,将一千七百部剧本送给了藩王。虽说,这一千多部作品未必都是杂剧,但足见战争并没有让太多的元代剧本流失,改朝换代后仍有大量剧本保存完好。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