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击鼓鸣冤:不多见
古代的法制不健全,所以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公正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诉讼的那点事。
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桥段:
老百姓聚集在衙门前,当头一人用鼓槌擂响鸣冤鼓,青天大老爷升堂审案。这样的情节看得多了,观众难免会有这样的认知,那就是在古代但凡诉讼就必须击鼓鸣冤。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实属特例,衙门口的鼓其作用并不是用于击鼓鸣冤的。
既然不是用来伸冤的,那衙门口的鼓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说起来,衙门前摆设的鼓其实是用来宣告县官下班的,和学校里的下课铃有异曲同工之妙。老百姓听到衙门口的鼓响了,就知道今天办案的时间过了,如果想要诉讼明日请早。直到明清时期,才有老百姓将此鼓用于伸冤,不过却纯属罕见现象。
正常的伸冤,只需写好诉状,然后交到衙门里即可。只有遇到突发案情,来不及写状纸时,老百姓才会击鼓,而击鼓的目的也未必是鸣冤。县以上的州、省、道,通常都设有登闻鼓,如果老百姓有重大冤情,通过正常流程无法伸冤时,便会来到上级部门诉求昭雪,不过,击鼓的情况亦不多见。
清朝中期,许多老百姓越级上访时都会采用拦车伸冤的方式,不过这种拦车伸冤通常会影响公务。为了正规化越级上访流程,朝廷规定越级上访不得拦车,如有重大情况可击鼓鸣冤。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