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赵匡胤的科举舞弊:官场倾轧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24

fb64c686fae7dbcaab5b87a30d945e78.jpg

这究竟是一场考场舞弊案?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官场倾轧呢?

史料中的记载比较明白,当时有考生拨打了“市长热线”,敲了登闻鼓,所以赵匡胤才亲自审理此案。但敲鼓归敲鼓,并不代表徐士廉含冤,也不代表李防徇私舞弊。既然,案件没有进行调查,那么,一切都是空谈,还不能给涉案人员定罪。

落榜的考生,对同年的主考官心怀不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徐士廉到底是不是打击报复,我们无从得知。赵匡胤虽然询问了卢多逊,但卢多逊的回答相当模棱两可,只是坊间风闻,没有实情。仅凭此就下定论,赵匡胤是不是太草率了呢?

通过其他文献我们可以得知,李防与卢多逊之间素有间隙,两人的关系不怎么和睦。因此,卢多逊亦有可能是在借此机会落井下石,他的话并没有什么可信度。

历史上真正敲响登闻鼓的老百姓并不多,敲登闻鼓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政治风波中。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是卢多逊或其他人唆使徐士廉击鼓鸣冤,对李防进行了倾轧。

且看重新考试后所录取的考生中,总共有三十六人高中进士。在这三十六人里,前十名都是李防原本录取的。后面的二十六人,则是赵匡胤录取的。

由此可见,李防的阅卷十分严谨,选出来的进士水平也很高。

至少前十名都是有真材实料的,并不存在水分。至于录取人数比第一场科举更多,大抵是因为赵匡胤扩大了录取范围的缘故。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就是这起案件从一开始就是赵匡胤有心罗织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压李防。

赵匡胤与李防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甚至,可以说两人之间是存在过节的。在陈桥兵变以前,赵匡胤和李防同朝为官,两人都是服务于后周有限公司的高层。李防是翰林学士,乃文官集团的中流砥柱,赵匡胤则是一名凭枪杆子说话的武将。后周世宗英明神武,堪称五代皇帝中的第一人,可惜柴荣英年早逝,将偌大的江山留给了六岁的小皇帝。

值此之际,后周的文武大臣都觉得后周的寿元无多,于是,便开始进行政治投资。赵匡胤的手里有实打实的兵权,所以他是一支最有可能标红的潜力股。所以,在周世宗驾崩以后,赵匡胤的府邸便门庭若市,每天都要接待不少来巴结他的人。当然,在这些人中,并没有李防的身影,因为他最瞧不起的就是赵匡胤这种粗人。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比较讨厌这种硬脖子的文人。杀又杀不得,骂又骂不得,所以赵匡胤不得不将其留在朝中碍眼。这次的科场舞弊案,好不容易可以拔掉李防这根眼中钉肉中刺,赵匡胤完全没有理由放过他。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