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对洋人来华的态度:宗教
为什么嘉庆会对外国人有如此有失体统呢?
问题仍出在洋人身上。
这些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洋人有些热情过度了,他们总是希望将本土宗教灌输到中国,给东方古国的老百姓带来所谓的“福音”。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外交,让嘉庆相当不满意。偌大的天朝上国,已有佛教、道教等传承已久的宗教,何必需要所谓“福音”?这些不懂规矩的蛮夷之人,还是哪来的回哪去。
然而,虽然嘉庆有如此考虑,但清朝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这些“蛮夷”了。
当时的中国,可以缺了洋人的商品,但却需要洋人的天文技术,钦天监尚需借助洋人的观测、计算来修整历法。因此,即便嘉庆打心眼里讨厌洋人,但他仍不得不启用洋人。嘉庆如此拿洋人当回事,说明此时嘉庆心目中的“天朝上国”已无法带给他足够的自信心。只有心虚了,实力不如外国人了,才会心生畏惧。
仔细梳理一下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我们就能发现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从称谓上来看,古代中国人习惯称外民族为“蛮夷”,蛮族大多代表南方少数民族,而夷说的就是“其他”少数民族,其中,就包括外国人。后来为了加以区分,又在“夷”之前加了一个“洋”字,变成了“洋夷”。再到后来,又“简化”成“洋人”,进而出现了“洋鬼子”等蔑称。直到近代,才出现了“外国人”这一叫法,以及引申而来的“老外”。
可以说,在这些称谓的变化中,外国人并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我们中国人。可以说,这些称谓的改变,就是中外发展落差的体现。古中国向来自诩“天朝上国”,既然是“上国”,其他国家自然是“下国”,没有资格与中原王朝平起平坐。洋人的外交态度并不会太过矜持,也不会等待“天朝上国”上门取经,他们的文化传播是强制性的,完全是“送去主意”。他们意识里的“救世良药”,如天主教的诸多“福音”,全部被外国人“己所欲施于人”。
但外国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以神权巩固政权的把戏,是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玩够了的。像嘉庆这样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皇帝,根本不吃洋人的那一套,所以洋人自然碰了壁。况且,嘉庆并不是第一个拒绝了洋人的皇帝。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