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误国”张居正变法:高瞻远瞩
不得不说,张居正是有深谋远虑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书院的作用比较有限,只是讲学和传授思想。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书院的本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不少先进人士都称张居正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一些出身于书院的高官,往往会提拔同书院的后辈,在朝中结成政治力量。我们所熟悉的“东林党”,其实就是书院之患的直接体现。
晚明时期,东林党与宦党之间的纠纷,直接使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东林党人打着拯救江山社稷的旗号,以读书人的身份与阉党进行了一番较量。如顾宪成、左光斗、黄宗羲等人,都是其中较为活跃的人士。值得一提的是,在道德层面上来说,东林党人的气节是值得称颂的。然而,站在实际角度出发,东林党存在的意义非常耐人寻味。
东林党人大多是书院出身的务虚分子,他们将空谈这一风气发扬到了极致。虽然,在东林党发展后期,不少士大夫已经意识到空谈误国的弊端,并开始求真务实。如写下《明经世文编》的陈子龙等,这一群人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并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遗憾的是,这一群体在东林党里所占的比例毕竟少之又少,东林党人已将精力投注在党争之中。
以至于,此时的东林党人根本不会考虑所谓“虚”与“实”。
随着党争越来越复杂,参与其中的政党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阉党、东林党,逐渐扩散到浙党、楚党。这些官员出身不同的书院,天生便与其他政党有“不共戴天”之仇。为了打压对手,置身于政党中的政客无所不用其极,毫无节操和廉耻可言。在政治利益面前,他们甚至会出卖国家利益,出卖民族大义。
偌大的朝廷里,竟找不出几个真心为国家考虑的实干家。难怪,在崇祯于煤山结束生命之前,会发出“内外诸臣误我”的感慨。这一时期的“栋梁之臣”,无不是空谈误国、残害忠良、力主投降之人,谁能否认这些大臣的出现与党争毫无关系呢?
从这点看来,张居正实在是高瞻远瞩。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