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如何对待“豆腐渣工程”(四)
信守着诚这一信条的工匠毕竟在多数,他们靠着扎实的手艺和值得信赖的品质吃饭,不屑去搞那些歪门邪道的东西。对于这类人,“物勒工名”也能起到作用。例如,某工匠创造出了某种新兴商品,在商品上标注的“物勒工名”即可作为防伪标签,购买商品的老百姓会根据工匠的姓名选择正版商品。
例如传承至今的“王麻子剪刀”,就属于一种“物勒工名”。此外,“物勒工名”也让优秀的商品得到了推广。久而久之,老百姓会主动选择那些由靠谱工匠制作的优质品。所以,在“物勒工名”推出以后,这项政策深受广大工匠爱戴,不论是“国企”还是“民营”,大家均对这种最古老的品牌化标签大有好感。
虽然,古代没有“附加值”和“知名度”的概念,但“物勒工名”给优质商品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普天之下的行业那么多,仅靠朝廷出台的质量标准和“物勒工名”的政策,远远达不到监管的作用。所以,聪明的古代人还想出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组织商会,让同行的工匠相互监督,共同提高。
北宋年间,每个行业必须在官府登记自己的行业信息,然后同行推举出一人来当“行头”或“行首”,就是商会会长的意思。担任行会会长的人,除了负责监督同行之外,还要对他们销售的商品进行担保。一旦行内某家的商品出现了问题,“行头”虽然不会连坐,但他的声誉亦会受到影响。打个比方来说,“鲁班会”里聚集的就是当时的木工从业者(包括石工等建筑工)。
不少人都曾为德国、日本的“工匠精神”折服,殊不知在我国古代秉持工匠精神的工匠大有人在。毕竟,在这些质量条例的约束下,很少有工匠敢偷工减料,这不但会有损身为一个工匠的口碑,还会危及到身家性命——造假可是会掉脑袋的。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