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二)
《战国策》中甘罗称项橐七岁时便成为了孔子的老师,语焉不详,为现代人留下太多遐想的空间。相传,项橐与孔子曾就“车”与“城”展开辩论,这场辩论的结果,竟是项橐胜出。此外,项橐与孔子还进行过“落数之辩”、“沉浮之辩”,这两场辩论均以孔子落败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橐生于公元前494年的莒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当年的莒国就是如今的山东日照。关于项橐的出身,史学界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为项橐的祖上为姬叔度,姬叔度的封地在项,所以其后人便以项氏自居,姬叔度的后人项超就是项橐的父亲,根据这种说法来看,项橐的出身非常显赫,是一个贵族子弟。
另一种说法则是项橐的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他的母亲在上山打柴时生下一子,于是便给孩子取名为“橐”。
不过,不论哪种说法都缺乏证据,所以我们仍无法确认项橐真正的身份,所以关于项橐的一切都是个谜。
为什么项橐如此聪明,连当时的大思想家孔子都无法辩过他呢?
有一种说法是,孔子驱车让城等典故是真,但与孔子进行辩论的并非项橐,而是其他小孩。后人将这些都归于项橐,完全是因为甘罗的那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所以说,与孔子辩论的小孩的确存在,但这个小孩是不是项橐,尚有待考证。
相传,天资聪颖的项橐于十二岁那年夭折,有人说因孔门弟子嫉妒项橐的才华,将其杀害,也有人说当时的诸侯忌惮项橐的天赋,所以将其杀害。
显然,这些猜测都是站不住脚的。
项橐与孔子未必进行过辩论,所以孔子的门生何故要杀害他?就算与孔子进行辩论的小孩就是项橐,崇尚儒学的孔子门生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一个小孩痛下杀手。
至于诸侯害死项橐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对于处在统治阶层的诸侯来说,为何要与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过不去呢?
就算诸侯觉得项橐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也应该妥善培养让项橐为国所用,绝不会将这个小神童扼杀在成长的路上。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