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并非鲁国人(二)
齐景公是孔子效忠的第一位国君,两人也曾有过一段君臣相遇相知的佳话,可惜孔子志不在此,所以他在齐国的仕途非常短暂。早年孔子热衷于政治,在抵达齐国后,多次求见齐景公,与其探讨政事。齐景公觉得,孔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将孔子留用于齐国。齐景公将廪丘邑划了出来,打算将这块封地赐给孔子,以示供养。
不过,孔子却婉拒了齐景公的美意。《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孔子拜见了齐景公,齐景公打算将廪丘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然而,孔子却婉拒了齐景公的赏赐。孔门弟子皆不知老师为何拒绝这番美意,孔子答道:‘我听说君子只有在建功时才能得到赏赐。’此后没过多久,孔子便向齐景公请辞了。”
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出,其实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为何他要离开齐国呢?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孔子的志向与名利无关,他虽然热衷于政治,但却不喜欢将政治与名利牵扯在一起。另一方面,孔子的人生目标是让自己的学说在全国开花,在齐国立业会让他早早地固定自身,对他本人而言这是一种桎梏。孔子所追求的,是思想境界上的提高,所以他才会甘心放弃名利,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一箪食,一瓢饮,孔子的物质追求仅此而已。时至今日,这个执着到有些顽固的老人家,已经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他的后人又过得怎样呢?
时至今日,孔氏已成为庞大的家族,目前孔氏经经两千五百年发展,孔子的直系子孙已传至八十三代,每一代都被记录到族谱中。在孔子的子孙中,较有名的是孔子第十代孙孔藂,此人早年曾追随刘邦起义,战功赫赫,官拜左司马。高祖五年,孔藂战胜了楚军,奠定了汉统基础,是大汉王朝的开国栋梁。
孔子第十四代孙孔光,自幼与父亲住在长安,精通经史,于弱冠之年入仕,被任命为议郎,年少成名的孔光仕途顺利,后举方正官拜谏议大夫。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孔融,活跃于三国时期,身为“建安七子”的孔融还为后世留下“孔融让梨”的典故,几乎每个中国儿童都受过这个故事的启蒙。
自东周群雄割据的乱世至当今的太平盛世,孔子的子孙历经历史变迁,孔氏家族就像是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砥砺前行。现今的孔氏子弟已不再像祖先一样以游学为己任,但他们仍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