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一)
孔子出生的年代,周礼已日渐崩坏。为了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获取知识,孔子于而立之年创办了第一座私人性质的学堂,广收门徒。一时间,学堂门庭若市,孔子誉满乡里,成为受到乡邻敬仰的名师。
东周时期,诸侯割据中原,高高在上的国君尚不能自保,黎民苍生更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饱暖,对于生活在乱世之中的老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当时,肉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食物。
孔子招收门徒,学费便是“束修”,即肉干。孔子的门生数不胜数,每年孔子能得到的“束修”足够其吃穿用度。在那个年代,物质资源极其匮乏,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粗茶淡饭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孔子的生活标准不可谓不高。
既然孔子的门生遍布各地,孔夫子的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那为什么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呢?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来到齐国后,遇到了一个名叫舜的乐师,在听到了乐师表演的“韶”(一种音乐形势后),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见,孔夫子并非失去了嗅觉和味觉,也不是连续三个月吃不到肉。在听到舜美妙的乐声后,孔子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上升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中。
那么,孔子在这个思想境界中停留了多久呢?
足足三个月,孔子都沉浸在“韶”音所带来的余味中,无法自拔。这种感觉,有点像是现代人听到了绝妙的旋律,心中浮想联翩。显然,孔子停留在这种“精神高潮”里的时间很长。在此期间,孔子的心境是安宁的,甜美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与宽慰。这种精神状态,就像是我们沉浸在某项事物中,茶饭不思。由此,孔子才会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
显然,在那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很少有人有如此之高的音乐素养。除了这个掌故之外,孔子向苌弘请教音律时,也曾沉迷在音律中无法自拔。后人在评论孔子这段佳话时,往往会用到成语“尽善尽美”。虽说很多人都知道“三月不知肉味”掌故出自孔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尽善尽美”一词也曾是孔子专属的形容词。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