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作者陈钢的父亲陈歌辛:继承的遗志
1941年,陈歌辛遭到日本方面的关押,虽然在狱中蒙受了诸多折磨与酷刑,但陈歌辛不忘初衷,不肯屈从于军国主义。这次的遭遇非但没有让他消沉,反倒激发了他的爱国情绪。后来,陈歌辛创作的《蔷薇处处开》、《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不变的心》,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都是歌颂风花雪月的作品,但每一首的背后都有内涵。
在这些歌词的背后,处处充斥着陈歌辛渴望抗战胜利,以及对新社会的期盼。抗日胜利之后,陈家搬到香港居住,陈歌辛一如既往地进行创作。1950年,陈歌辛做出的一个决定,改变了陈氏父子的人生。陈歌辛认为自己理想中的新中国已然到来,所以应好友之邀返回祖国。没想到,等待着陈歌辛的命运,是被打成右派并送往安徽劳改农场。
因为生活艰苦缺乏营养,陈歌辛瘦得皮包骨,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父亲被打成右派,陈钢亦受牵连,被扣上“右派孝子贤孙”的骂名。一家人过着凄苦且没有希望的生活,前路黯淡无光。就是在这种极端的背景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安排陈钢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创作一部曲子。我们根本无法想象,陈钢是怀着怎样沉重的心情完成创作。
或许,正是因为感受过最黑暗的历程,忍受过最痛彻心扉的折磨,才能创作出如泣如慕的音律。依旧在改造的陈歌辛听到儿子创作的旋律后,热泪盈眶,写信给陈钢让他尽快将谱子邮寄过来。作为儿子,作为音乐领域的学生,陈钢多希望能将谱子邮寄给父亲。然而,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1961年,陈歌辛因长期营养不良,死于劳改农场。
这位对上海无比向往的“歌仙”,死在了他所眷恋的土地上。正如一句古诗:“怜君身似江南燕,又逐秋风望北飞!”陈歌辛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陈氏的创作仍未停止。
陈钢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发誓要传承陈歌辛创作的衣钵。
相比于父亲陈歌辛,陈钢虽未吃太多的苦,但他的感情生活却更加不幸。他心心念念的女孩,始终无法与他长相厮守。爱人的家庭传统且保守,他们无法接受女儿嫁给一个右派分子的儿子。所以,尽管姑娘对陈钢浓情蜜意,可两人终究无法突破那一层藩篱。
在一个沉寂的夜晚,陈钢在北海公园与最爱的姑娘诀别。就在两人分手之后,广播喇叭中竟传出《梁祝》的前奏。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千年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依旧没能越过世俗的枷锁在一起。
时至今日,那个困顿的年代早已一曲而不复返,陈钢在创作之路上走得比父亲更加长远。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像陈氏父子一般的音乐天才,再也不会受到时代的拘束。
“飞吧,载着对人类的爱,飞向人间,飞向太空,飞向无限!”
——陈钢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