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旅游:说走就走的旅行?
“驴友”是本世纪的新兴名词,但在这个名词诞生之前的明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位喜好穷游的驴友,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徐霞客。徐霞客每次出行,都会选择步行这种方式,倒不是因为他没有乘船骑马的经济条件,而是因为他觉得唯有步行才能尽览风光。
“余谓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余之欲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虑其骑也。”
徐霞客的祖先是江阴地区的豪绅,江阴徐氏早年间堪称巨富。不过,传到徐霞客祖父这一代的时候,徐家就已逐渐破败了。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励精图治,使徐氏家业有所恢复。当然单凭其父毕生积累的资财,恐怕不足以支持徐霞客周游中国三十余年。
徐霞客的好朋友,晚明文豪钱谦益在撰写《徐霞客传》时提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徐霞客“力耕奉母”。一个需要靠耕种来赡养老人的人,基本不会有那个闲钱去旅游。即便有,这笔钱也不会让他在外面周游三十年之久。
当然,钱谦益笔下的徐霞客事迹有可能带有一部分夸张手法,但作为与徐霞客相识的熟人,钱谦益所书绝不是空穴来风。
正所谓“富不过三代”,即便徐有勉积累了颇多家财,但徐霞客几十年来从不从事劳动生产,一门心思地将时间精力花在旅游上,一般中产阶级的家业早已被挥霍殆尽。可以说,徐霞客晚年的旅游堪称“越游越穷”。就在徐霞客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口袋里的银子已捉襟见肘了。
虽然《徐霞客游记》里没有提到太多细节,但此时的徐霞客已经开始向好友借取出行之资了。五十一岁的徐霞客偶遇静间僧人,和尚说他曾用舌尖上的鲜血抄录了一整部《法华经》,并希望能将这本经书送往云南鸡足山供奉起来。
于是乎,徐霞客找到了自己的旅伴,两人于崇祯九年开始了这段旅程。当天,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了这样一件小事:“是日复借湛融师银十两,以益游资。”民间有句老话说得好,“穷家富路”,可徐霞客刚刚离开家门几天,就开始向人借钱,足见徐霞客的经济状况相当堪忧。
然而,徐霞客借钱绝不是一时之急,还有更多能体现徐霞客经济条件的情况发生。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