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四十二章经”(一)
在武侠小说《鹿鼎记》里,有这样一套经书。因为这套经书中的每一本都藏着藏宝图的一部分,所以经书成为武林人士争相抢夺的对象。在故事的最后,韦爵爷阴差阳错获得全部经书,成为鹿鼎山宝藏的所有者。这部经书,便是“四十二章经”。
那么,这部经书究竟是佛经还是道经?它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四十二章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佛教被引入中国之初。很多不了解历史的朋友认为,佛教是在玄奘取经之后出现的宗教,实则不然。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外国僧侣来到中土传教。不过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佛教缺乏了解,所以佛教的初期传播速度相当缓慢。
直到东汉以后,信佛的善男信女才逐渐增多,佛教在中国总算是落了脚。在此期间,有人翻译了一整套佛经,这部首个被翻译成汉语的经书,便是“四十二章经”。所以,一般认为此经典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也记载:“《四十二章经》一卷,《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指东晋道安)所撰录阙此经。”并于其补充说明中提及汉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
传说,汉明帝曾在睡觉时梦见一个通体发出金光的巨人,巨人来到皇宫中向皇帝问好,并与他相谈甚欢。在接下来的几天早朝中,汉明帝对群臣诉说了自己所遭遇的梦境,并询问百官自己遭遇的金光巨人是何方神圣。满朝文武中不乏见多识广的学者,但对金光巨人的身份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最后负责外交工作的大鸿胪表示,自己曾在天竺使者那了解到西方有一宗教的宗教主名为佛,这金光巨人极有可能是佛的化身。听完这番话,汉明帝立即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了解佛教,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天竺,希望能引入这一教派。使者长途跋涉,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总算来到印度,在当地寻找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僧人,将他们请回中国传教。
对于比丘来说,能够在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帝国中传教,这是莫大的功德,所以这些僧侣十分乐于将本土宗教传向东土。汉明帝为僧人修建了白马寺,让他们在中国扎下根来。随后,学者与僧人们翻译了第一部佛经,即四十二章经。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