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四十二章经”(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佛教并未因为朝廷的支持而发展壮大。在东汉时期翻译出来的佛经深奥且晦涩,其中的一些道理拗口,时下的名士无法接受这些学说。至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老百姓,更是接受不了这套玄之又玄的理论。直到三国时期,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月氏人文谦是一名精通儒学、佛学的名士,他拥有极高的佛缘,在担任太子太师的时候,他便开始着手翻译佛经。因为文谦深谙儒佛两派学说,所以他将佛经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融会贯通,翻译出来的佛经相当接地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因此,佛经终于得以在中土广为流传。
在文谦之后,又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来到建康。由于史料缺失,所以僧人的名讳已不可考,只知道此比丘是一名天竺高僧。这名僧人经历千辛万苦抵达建康之后,他便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向中土人士弘扬佛法。
不过,因为僧人的汉语说得不怎么样,因此没有人在意他说的是什么。直到后来,僧人被卷入到一桩政治事件中,在这起事件里靠忽悠吴主孙权得到了认可,顺利地成为孙吴官方认同的高僧。得益于朝廷的支持,僧人终于得以在吴地大施拳脚,让佛经在中国开枝散叶。
虽说,这个过程相当艰辛,僧人弘扬佛法是利在千秋的壮举,但在当时看来佛教的兴盛未必是什么好事。佛教徒数量激增,一度使佛教成为人们规避战乱和税收的避风港。南北朝时期,人们为了逃避赋税遁入空门。
这些信众所图的不是修行,而是靠佛教徒的身份换取安逸的生活。因为他们本身缺乏信仰,所以并不持戒。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十分混乱,经常出现僧人白日宣淫的情况,相当污秽不堪。后来,这些僧院还借助特权操练僧兵,成为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存在。
正因如此,南北朝时期才发生过数次灭佛运动,也直接让佛教成为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宗教。佛教为自身正名,是发生在唐代以后的事。玄奘等高僧用自己的努力,总算扫清了前辈留下的恶名,让佛教重新成为受世人敬仰的宗教。
正因如此,坊间才认为玄奘在中国禅宗的地位与达摩祖师相同,二者皆是促进佛教发展的功臣。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