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贪腐
可以说,有明一代只要是宦官擅权,就有严重的宦官贪腐现象。王振,明英宗身边的大红人,没有他的怂恿,明英宗也许就不会冲向前线成了俘虏,他的财富如下:“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若要向王振送钱,最低门槛是百金。
到了刘瑾这,最低“开价”是千金,有时就是四、五千金起步,刘瑾窃权不过六、七年,但是,集聚的财富已经超过明朝的年财政收入,“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札记中说,史书中没有魏忠贤的财富数据,但是,他的权力远大于刘瑾,财富应该比刘瑾多。
明世宗年间,倒是没有出现什么宦官擅权,却是有位官员为相20年,贪的钱才过万亿两白银。《明史》给出的数据,“籍没之数,黄金有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还有不计其数的珍宝。这位官员就是大名鼎鼎的严嵩。
《稗史类编》中说了一个故事,严世蕃(严嵩的儿子)和妻子挖窖藏金,每窖藏百万金,藏了有数十窖,严嵩开始不知道此事。后来严嵩看到后,他没问儿子有多少金,而是问这个窖有多深,严世蕃回答“一丈”,严嵩大骇,他怎么不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多藏厚亡”啊。
那么,严嵩究竟贪了多少钱?
朝中大臣弹劾严嵩后,严嵩开始秘密转移财产,“大车数十乘,楼船十余艘”、“嵩赀多,水陆舟车载还其乡,月无虚日。”当时就有大臣这么说:“边军岁饷数百万,半入嵩家。”后来赵翼总结了一句“可见嵩之纳贿,实自古权奸所未有。”
明朝的货币制度,先是用钱后用银再开放钱,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63年),白银才成了合法货币,明末市面出现汇票、银票和钱票。白银的货币化,是明朝非常重要的事情,明朝前期,财政和税收的结算单位是粮食,从成化、弘治以后,这个结算单位就变成了白银。
中国白银产量很少,主要靠贸易获得。本该流通于市场的“钱”却被“窖藏”,而且还是巨额,这绝对会冲击金融秩序的稳定。可以想象,在白银成为流通货币后,市面上突然少了2/3的量,这是什么样的灾难,不要说正常货物贸易(交易)难以进行,就连国库的税银都收不上来。
明朝一个贪官就能囤藏二亿白银,他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通货紧缩,此事冲击明朝的金融体系,更是冲击当朝的吏治,最后破坏的就是国家的稳定性。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