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外语学:学习过的皇帝
康熙皇帝之所以学习英语,是因为他在《尼布楚条约》签订过程中,意识到精通外语的人才的重要性。在这起政治事件结束后,康熙帝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该机构主要为八旗子弟教授俄罗斯语言,以培养翻译型人才。
到了雍正年间,又开设了培养拉丁语人才的“西洋馆”。不过,这些最早的外语培训机构水平相当有限。以一部当时的外语教材《华夷译语》为例,其中,便收录了许多令今人啼笑皆非的教学内容。
例如:“Don‘t answer at random”这句外语,在书中的注音竟然是“洞脱,唵五史为,阿脱,而蓝道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音标”这一概念,所以这些官办机构所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水平相当堪忧。
两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康熙的后人光绪学习外语时就已聪明得多了。
我们知道,光绪深受维新人士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堪称满族皇帝之最。光绪给自己定下的要求就比较高了,每天凌晨四点光绪起床后便会开始上英语课。
或许是因为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向往,光绪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光绪最擅长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不过,苦于当时清国人的口语水平普遍低下,所以光绪在口语方面的学习差强人意。光绪在位期间,每年都会使用英语创作新年贺词,赠予各国公使。在光绪的努力下,朝廷很快便刮起了一阵学习英语的风向。
1917年,张勋统领五千兵马拥护溥仪复位。虽然这场复辟很快便被弹压了,但清逊帝溥仪的教育问题却得到当局足够的重视。李经迈(李鸿章之子)向名存实亡的小朝廷保举了苏格兰人庄士敦,由他来担任溥仪的英语老师。溥仪学习英语的第一年,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单词和简单的口语,所使用的课本是《英文法程》。
后来,溥仪已能读一些浅显的外文书籍,如:《伊索寓言》、《金河王》、《爱丽丝漫游记》等。溥仪在学习英语的方面颇有天赋,后来已可使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在现存的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东京审判期间,溥仪能够对法官的英文问题对答如流,并不需要外人转译。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