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真的不孝吗:罗隐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15

b880190a305c9646ea0fadb6f00f6a51.jpg

与陆羽一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大诗人罗隐也是个单身贵族。罗隐的前半生,基本都在科举中度过。

命运似乎与他开了玩笑,以至罗隐前半辈子始终没走上仕途。一般来说,屡试不中的名士向来有愤世嫉俗的潜质,罗隐自不例外。罗隐的才华毋庸置疑,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到。罗隐的每一首诗,都是相当接地气的,既读来朗朗上口,又能让人明白其中的深刻哲理。

《唐才子传》记载,罗隐早年也曾邂逅过一段感情:

“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只可惜,这对男女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不知罗隐余生是否会以此为遗憾。后来赶上黄巢起义爆发,罗隐在九华山当起了闲云野鹤。五十五岁时,罗隐投靠吴越王,这才有了一番际遇,当了几年官。

对于绝后这件事,罗隐看得非常开:“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要执迷于小家?何不将眼界和能力放在国家上?倘若有了子孙,那就必须为子孙而操劳,为后人积攒家财,可是,富不过三代,到最后还不是落得家风败坏家财散尽的结局?

和前面二者一样,林逋亦是无后的名士。“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在真宗想要延揽林逋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显然,林逋是真正的方外之人,他的目标在于修身,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他并无关联。

这种思维,堪称隐士文化的代表,亦具有强烈的普世价值,儒家、道教、佛教中人都不能免于世俗熏陶,可隐士却可以做到这种程度。正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不求闻达者,所以史官才能公平地在他们的评价中写“不为己甚”四个字。

由此可见,“无后”未必是“不孝”,有些旧思想的糟粕,其实,在千百年前就该被摒弃了。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