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周武王崛起而遗留后世的祸患:“周召共和”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周厉王前后, 私有土地日益发展, 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 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 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西周从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可以说,西周是因武王而兴,更衰败于“周召共和”。
那么,西周的兴衰,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的?
其实,就是一套资源、战争、人心的链式反应。
西周的历史令后世心驰神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段历史太过扑朔迷离。西周以后的王朝,为后世留下许多文字记录,单就东周两段而言,就至少有《战国策》、《春秋》、《国语》这些史料,再加上诸子百家丰富的论述。先秦之后,就更不用说了。
相比之下,西周的文献就比较贫瘠了。西周史虽有记录,但却不太全面。《尚书》里记叙的西周史,多为西周早期,《逸周书》中的记载也并不全面。《诗经》虽然历史跨度比较广,但毕竟该文献是诗歌集,历史价值有限。司马迁先生结合这些有限的史料,勉勉强强凑出一部《周本纪》。
为什么说是“勉勉强强”呢?
因为这些周代文献参考性很低,虽然主要的事件、人物都有说明,但叙述的脉络并不完整。打个比方来说,“烽火戏诸侯”这一终结了西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在陈述上竟出现了因果倒置这一原则性的错误。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