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若“看不起病”怎么办:北宋
以前在研究“哪个朝代老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问题时,我们得出了北宋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结论。在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方面,北宋朝廷做得同样出色。
虽然相比于汉唐两朝强盛的国力,北宋被后世扣上了“弱宋”的帽子,但却无法掩盖北宋政权在民生方面的突出建树。与北魏一样,北宋政府设立了相应的医疗机构,面向所有治不起病的穷苦百姓。在确保药效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药的价格,让每个患者都能买得起药。
不过即便如此,由于机构采购药物的渠道问题,当时有许多商人囤积药物哄抬药价,或向福利机构出售假药劣质药。这一问题,在北宋熙宁三年得到了彻底改善。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医改”成了重点改革项目。王安石所推行的“市易法”明确规定,将所有药物列入国家专卖,由国家来调控药价。在政府的介入下,北宋的老百姓终于吃上了便宜且质量有保证的成药。
后来,北宋朝廷还设立了“养病院”这一福利机构。所有无力承担药费的贫困患者,都能从养病院内领取药材或接受治疗,无需承担一文钱药费。
根据《管子》的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已经出现了“养病院”:“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不过,由于秦汉以后养病院的制度一度废弛,直到北宋祥符二年后才重新面向公众开放。
我们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也曾为“医改”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元祐五年,杭州地区爆发瘟疫,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为了解决当地的疫情,开设了“病坊”这一临时医疗机构。“病坊”的出现,有效扼制了瘟疫的蔓延,解决了杭州的疫情。
到了崇宁年间,朝廷接管了“病坊”,将其更名为“安济坊”。自此之后,明清两朝也先后效仿了“养病院”和“安济坊”,成立了带有慈善性质的医疗机构。可以说,为了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病有所医,历代统治者所作出的努力远不止此。
例如:在瘟疫蔓延时期,一些皇帝会通过减免赋税的方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治疗疾病。而且,许多“医改”的政策是并驾齐驱的,疫情期间的减免赋税往往与“赐药”并驾齐驱。
当然,古人所享受到的福利,与现代人凭借医保报销80%的医药费的待遇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活在现在的我们,也就没必要羡慕古人的医疗福利了。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