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去了哪里(一)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03

3f11dede43b9aa94ee79a2a67205a355.jpg

公元353年某日,王羲之与一群诗友在兰亭溪旁饮宴,众人共作诗四十余首。有人提议将这四十一首即兴之作编撰成诗集,当世书法第一的王羲之被众人推举为诗集作序,王羲之趁着酒醒挥毫而就,这便是《兰亭集序》的由来。

整首作品描写了这场饮宴的盛况,虽仅有三百余字,却颇具代入感,让读者仿佛亲临这场盛会。更妙的是,在整首兰亭集序中总共出现了二十个“之”字,每个字都独具特色,与其他“之”字有所区别。因此,这部作品亦被称作当世书法之绝作。

为了还原这部旷世佳作,王羲之也曾多次提笔临摹,然而每次写出来的都差强人意,在兰亭溪畔的酒酣之作,竟成了无法复刻的神作。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连作者本人都无法还原的绝作,却给今人带来无穷的遗憾。

时至今日,我们虽能从书本上看到这部作品,却无法一睹王羲之先生的真迹。

那么,《兰亭集序》的真本究竟在哪里呢?

史学界公认的一种说法是,这件作品被李世民带进了昭陵,成了唐太宗的随葬之物。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皆属上乘,开创了大唐王朝首度盛世“贞观之治”。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知,唐朝的皇帝颇有“文艺范”,太宗自不例外。

李世民生平最喜书画,偏爱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是生前,经常派人去民间搜寻王的真迹,将这些作品当作个人收藏挂在寝宫中。每得到一部王羲之的佳作,李世民往往将其视若价值连城的珍品,一有时间便会临摹揣度,体会王羲之书法的真髓。

唐太宗不但酷爱王羲之的作品,还推行王氏笔法。在编缀《晋书》的过程中,李世民更是亲自为王羲之作传。古往今来,能让皇帝亲自作传的历史人物并不多。晚年的李世民已收藏了数部王羲之的书法,其中自然包括《兰亭集序》。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