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对从事音乐、歌舞的人抱有偏见,将她们与妓女归为一谈?(四)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10

a073cb57d1e5a782285e8b1e355873fb.jpg

说来说去,为什么古人对从事音乐、歌舞事业的从业者抱有如此大的偏见,将她们与从事皮肉生意的人归为一谈呢?

想要剖析这个问题,就得追溯到农耕文化的起源。

我们知道,自从农耕技术来到中国以来,劳动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光荣的事。何止是乐工,哪怕是商人都曾在许多朝代遭到鄙视。因为,从事劳动生产的人能直接且直观地增加农耕经济,艺人不会来到农田里从事生产,也不具备创造收益的手工艺。相比与商人,她们对物资的流通与交换毫无作用。

非但如此,艺人生存于社会,她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消耗其他生产者提供的物资,显然这是与农业社会的发展相悖的。至少,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会喜欢这种不劳而获的群体,“为生民立命”的士子,也会对这一群体抱有偏见。即便在有些朝代,文人雅士喜欢出入风月场所,并以此为荣,却根本不能说明该朝代伎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曾带着有色眼镜看那些古代名妓的故事,这便是根本原因。

当然,生于现代的我们已有了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艺人的优势能够快速传播出去,所以艺人获得老百姓的认同也是理所应当的。不过艺人得到认同,并不代表妓女得到认同。现如今的艺人,已脱离了“伎”的阶段,这一群体无需出卖肉体和灵魂博人一笑,所以相比于古代的伎自然更值得尊敬。

至少,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乐工(或类似的职业)想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获取知名度,途径只有一条:与社会上流人士结交,并以此拓展自己的关系网。故此,古代的艺人往往趋炎附势,谁钱多,谁权力大,他们便会向谁靠拢。所谓“戏子无义”,可以说是对这种现象最精确的剖析。人都有趋利性,只不过古代艺人的这一特质更加明显了。所以“戏子无义”说的并不是古代艺人的品质问题,而是戏子群体因时代而产生的共性。

时至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艺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比古代高了不少。在物质方面,艺人可以给普通人带来正确的价值导向,起码那些电影、音乐能让老百姓身心愉悦。现代的艺人能将自己的作品卖出成百上千万的天价,亦是因为他们创造了相应的价值。放到古代来看,这种仅凭一首歌就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况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在精神层面上来看,现代大多数人吃穿不愁,反倒是对文娱的需求与日俱增。

所以,艺人填补了社会需求。

站在那些“歌迷”、“影迷”的角度来看,他们或感动于艺人的人格魅力,或折服于其艺术,自然会对其推崇备至,这也直接让艺人的地位水涨船高。显然,与那些只能服务于固定群体的古代艺人相比,现代的艺人更加纯净,也更加高尚。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