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铸钱成了“抢劫”老百姓的手段:持续到灭亡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3-25

9fb09603619dfe089715c8709a9a5634.jpg

直到唐代宗上台后,颁布了新的换算率。当时的换算率被改成一枚乾元大钱折算开元通宝三枚,乾元小钱则折算开元通宝两枚。由此所引发的社会混乱十分严重,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仅三天后,朝廷又颁布诏书,称各种大小钱等价换算,以一当一。那些收藏了大量大钱的资产者,在一瞬间破产。由此所引发的市场乱象,一度干扰了整个大唐的经济。

好在,该政策总体来说稳定了货币,使大钱逐渐成为与通宝等价的流通货币。因此,在市场的混乱结束后,这场因国家财政所引发的铸币问题有所改善。

到大历年间,朝廷铸造了一批大历通宝,并将其投入市场。唐德宗建中年间,朝廷又铸建中通宝。这两种钱币的质量较差,制作工艺粗糙。不过,因为大历通宝和建中通宝的数量不多,所以对市场的影响也比较有限。

自唐中叶开始,钱币的数量相当稀缺,所以出现通货回缩现象是顺理成章的。唐武宗上位后,于会昌五年“并省天下佛寺”,在这场规模浩大的宗教运动中,大量佛像、铜钟、铜鼎的拆毁,熔为铸钱材料。

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被拆毁的佛寺足有四千五百所,各地政府就地拆毁佛像、铜钟、铜鼎,以州为名铸钱。在此期间所铸的钱币虽然正面仍写有“开元通宝”的字样,但背后的纹样却已大不相同。

学界称这批铜钱为“会昌开元钱”,钱币背面的“昌”代表的是会昌这一年号,而其他字样则是铸钱地的简称,如“洛”、“兖”、“荆”、“潭”、“梁”等。迄今为止,史学家和收藏者已经在“会昌开元钱”上发现了二十多种地名的简称,由此可见这场“并省天下佛寺”的运动涵盖了各地。

唐武宗拆除佛像进行铸钱的政策,对缓解唐中期货币不足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唐武宗的儿子唐宣宗继承大统之后,为父亲进行的灭佛运动进行平反,从这以后佛教再次兴盛。

宣宗朝的僧人大多痛恨“会昌开元钱”,有些甚至会收集这种钱币将其熔炼,重新铸造成佛像。不过,由于唐中期以后对盗铸的监管并不严格,所以从这以后市面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仿造的“会昌开元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唐灭亡。

除了这些唐代官方流通的铜钱之外,唐朝时期还有许多流通度不高的非官方货币。例如:安史之乱期间,史思明先后铸造过“得壹元宝”、“顺天元宝”,这两种钱在乱军占区一度流通。直至安史之乱结束后,这些钱币才消失在了市面上。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