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帽子文化:“弱冠”
不知各位是否听过“弱冠”一词,形容的是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青年人。既然名为“弱冠”,自然与帽子有关。在古代,每个弱冠青年都经历过“冠礼”,形式与现在的成年礼差不多。在该仪式期间,家中的长辈会为成年的晚辈准备一顶帽子,并赋予他可以佩戴帽子的权利。能够戴帽子,预示着一个人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肩负起家庭、家族、国家的责任。
在古代,若一个人在休憩或洗澡时不戴帽子,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此人决定在任何场合都不戴帽子,那么,就代表他想“自绝于社会”。例如:东汉年间的名士袁闳,见朝纲不振无可救药,干脆“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与社会脱节。李白因为人生不得意发牢骚时,也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话。
不想与社会脱节,那就得戴帽子,而且,还要按照规矩戴帽子。现在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顶帽子,颜色、款式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选择,但在古代,戴帽子可没这么简单。
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戴法。一般来说,平民是买不起昂贵的帽子的,所以他们大多以黑头巾替代,所以古代的平民百姓又被称作“黔首”。至于贵族和官员,又有另一套帽子的戴法,不得与庶民相僭越。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讲究的就是阶级,不同的阶级之间若出现了越界之举,是有违于礼法的。这种规则一旦被违背了,引发的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就拿官员来说,倘若他不肯安安分分地戴帽子,轻则受皇帝老子一通训斥,重则丢掉乌纱帽。要是被套上藐视朝堂的罪名,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