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因贪官而亡国的朝代:王振与李广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4-01

6915a6d2c106081edd8196d3c8be39d6.jpg

清朝有个叫赵翼的文人,他撰写了一部名为《廿二史札记》的史料。在这部著作中,赵翼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

“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这句话说的就是官场的本质:权力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越是绝对的权力越能助长腐败现象的出现。在说起明朝的官场贪腐现象时,赵翼将一众贪官污吏网罗在一起,将他们归类为“其富骇人听闻”的特殊群体。榜上有名的,总共有八个人,其中五个人是没有后代的太监。

这就印证了那句“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毕竟,明朝是继汉唐以后第三个宦官专权的朝代,而且宦官专权的严重性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这五个巨富太监分别是何许人也?

第一个就是正统朝的王振。这位太监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想要做事必须先来到王太监府上先行拜会,送出的礼金最少要一百两,否则连人家大门都进不去。当然,仅一百两,换来的还只是“进门”,想要得到王太监的招待,就起码要准备一千两的礼金。

在王太监死后被查抄时,官兵总共在太监府上搜出了六十库的金银。贪污的数额,要用“库”来进行计算,古往今来恐怕唯有王振这一份了。更令人发指的是,除了金银之外,官差还搜出了上百盘的玉石,以及高达六七尺的珊瑚二十多株。

弘治朝的李广,在被查抄时亦搜出了“黄白米各千百石”。孝宗皇帝看到查抄清单时,尚且不知道“黄白米”是什么东西,还以为是大米小米这样的粮食。他询问负责抄家的官员道:“李广一个人能吃得下这么多米吗?”通过属下的解释,孝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白米说的是白银,黄米则是黄金。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