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古代学子命运的第一道门槛:济南贡院
济南贡院究竟有多久的历史呢?
根据文献记载,“贡院在布政司东,明洪武初建”,算下来起码有六百年的悠久历史。明清时期,时局相对于宋元更加稳定,所以参加科举的考生逐年增加,贡院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到了同治时期,供考生考试的号舍增设到一万多间。不过,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之后,贡院的建筑一度废弛。
贡院的墙壁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全国各地的贡院都如出一辙。济南贡院的墙壁高达五米,且墙壁的顶端遍布荆棘,这是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场外的不法分子舞弊,同时也杜绝了墙外的群众会干扰考生答题。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类似,乡试总共分为三场,每一场都要考三天两夜。考生在进入考场后,他的人身自由便会受到限制,除非考试结束,否则他必须要蜷在号舍之中,吃喝拉撒都在舍里进行。
济南贡院设置了数以万计的号舍,但最终能够求得功名的考生实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学子只能望榜兴叹。清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就曾在数十年内连续参与乡试,可遗憾的是蒲松龄每次的科举之路都以名落孙山收尾。在蒲松龄七十一岁时,才有幸根据当时的政策被补录为贡生。
当然,蒲松龄连年名落孙山,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例如,在蒲松龄四十八岁那年参加乡试时,觉得考试的内容太过简单,自己胸有成竹,一篇文章一蹴而就。然而,当蒲松龄写完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违反了考试的规则。蒲松龄写字的速度太快,以至于翻页时连续翻了两页,犯了“越幅”的规则。因为蒲松龄的马虎,他不但被取消了录取资格,他的名字还出现在当年的警示榜上。
根据文献的记载,济南贡院总共举行过两百多期乡试,录取了近两万名举人。这些举人在进京赶考之后,又有接近五分之一的考生取得进士功名,其中更有九名状元。这些金榜题名的山东考生里,总共有二百多人担任过督抚一级的封疆大吏。我们熟悉的刘墉刘罗锅,就是在济南贡院中考取举人功名,进而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