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饭局:递送请帖(一)
明万历十年,耶稣会教团前往中国,在东土传教。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里,意大利人利玛窦神父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直至万历三十八年病故于北京。利玛窦神父留有一部《中国札记》,这部著作向我们展现了外国人眼中的晚明,是史学界研究明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在《中国札记》中,多次提到了明朝的饮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晚明的“饭局”是怎样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观察,利玛窦发现明朝人的“饭局”非常考究,从送请帖到宴后送客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
在宴客之前,主人必须要准备请帖。其实不止是请客吃饭的主人,赴宴者也要准备“拜帖”。
通常理来说,请帖和拜帖的规格差不多,大约有半个手掌的宽度,呈长方形,帖子内部为白纸,封皮则是两英寸宽的红纸。主人的地位越高,请帖中主人的姓名写得越大。同样的,若宾客的身份高贵,拜帖中宾客的姓名也会写得很大。通常来说,一些地位尊贵的主宾,他们姓名的每个字都有一英寸大小。在主人准备的小册子中,一些尊贵客人的名字,会占据整整一页纸。
那么,为何会有些宾客的姓名会占如此大的篇幅呢?
因为明朝人的请帖和拜帖中,除了要写上主客的姓名以外,还要加上主客的名衔、官职等。除此之外,请帖的发放顺序是有规矩的,地位越是尊贵的客人,发放的顺序越靠前。在请帖之中,除了主人的签名之外,还有一些客套的短句,委婉地表示已准备好酒菜,并约定在某个日子和时间一起进餐。
不同于现代人送请帖,明朝人送请帖要送足三次:
在预订日期的前几天,主人便会打发下人去送第一份请帖;
在预定日期当天早上,主人会发放第二份请帖,从规格来看第二份请帖比第一份简单得多,目的就是提醒客人注意赴宴时间;
在宴会开席之前,主人会发放第三次请帖。
当然,第三次请帖只是为了让下人在半路上迎接宾客而已,借此体现出主人的热情。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