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呢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民间的一句俗语。有时候,夫妻吵架或闹矛盾了,妻子就可能哀叹:“都是我命不好,也只能嫁鸡随鸡了。”但是这句话是如何产生,又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呢?
中国古代女子地位远不如男子,讲究三从四德。据《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源自周礼,对后代影响深远。经儒家伦理阐述后,女子几乎丧失了社会独立性。在出嫁前要听父亲的话,出嫁后要按照丈夫的意愿做事,就是丈夫死了还要抚育、跟随自己的儿子。
这些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妇女身心的发展,使妇女丧失了独立性。面对强大的封建礼教,反抗显得无济于事。很多女子在“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下,即便嫁给一个无赖,也只能感叹命运不好。于是有“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之说。“乞”是指乞丐,“叟”是指老头,后来语音转换,又或女子表达对丈夫的轻蔑,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后成书面语,流传至今。
这句俗语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关注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对方的感受,无疑会影响到关系的和谐和稳定。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互相迁就和理解,就能建立更加健康、稳定和幸福的人际关系。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