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打了胜仗,为什么要对外割地?(二)
在此之前,沙俄士兵入侵清朝领土,对此清政府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坚决对入侵者给予军事打击,并一举战胜俄军取得胜利。在摘取胜利果实之后,清政府并没有第一时间扩大战果,而是做出了其他考虑,以至于沙俄侵略者并没有被赶出国境线。在沙俄政府示弱,并提出“乞撤雅克萨之围”时,清政府的表现比较耐人寻味。清政府立即下令停战,然后与俄方代表进行交涉。
由于清政府一拖再拖的缘故,战场上的优势逐渐远离中国一方,局势发生了扭转。值此之际,中国西部发生的准噶尔叛乱,直接让沙俄政府有了狮子大开口的底气。在谈判期间,清政府原本准备了三套可行的方案。倘若无法与对方就第一套方案达成共识,就拿出第二套、第三套方案,退而求其次。
第一套方案的内容是,双方在勒拿河至北冰洋划定国境线;
第二套方案的内容是以诺斯山至诺斯海峡划定国境线;
第三套方案则是以贝加尔湖为国境线。
不过,由于谈判代表的个人原因,以及诸多外因的影响,最终这三套方案未能实现。最后,由于外交场上的失利,打了胜仗的中国反倒损失了巨大的利益,被迫放弃了大片领土。所以说,很多历史爱好者都认为这是清朝历史上首次对外割地求和,《尼布楚条约》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从这以后,外国列强似乎从这起外交事件中,抓住了中国的弱点。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外国列强纷纷效仿沙俄,在谈判场上大占便宜。晚清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与列强国相提并论,所以在谈判场上的清朝代表越来越没有底气,最后陷入了“弱国无外交”的困境之中,一蹶不振。
不过,《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倒也不完全是弊端。至少,这一条约的签订,为中俄双方换来长达一百七十年的和平期。若没有这段和平期,恐怕“康乾盛世”也就不会形成。看待某个历史事件,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利弊只是相对而言的。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