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打了胜仗,为什么要对外割地?(一)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2-23

074676f3f1355ef8e658915c1c07cd44.jpg

清朝首次与外国人在谈判桌上打交道,所签署的第一份国际性和约,就是在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很多朋友对条约的内容存疑,因为我们都知道该条约签订的背景是清朝打了胜仗。既然打了胜仗,为什么要对外割地呢?

其实,之所以清政府打赢了战争,还要割地,原因有二:

首先,在这份条约签订之前,清廷刚刚平定了内乱,也就是“三藩之乱”。对于刚刚结束一场内斗的清政府来说,在短时间内继续发动战争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不论是军队还是经济,均在此前平定三藩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更令清廷措手不及的是,在与沙俄进行谈判的过程中,位于西部的准噶尔地区发生了动乱。清廷根本没有余力继续与沙俄纠缠下去,如果继续僵持下去,清政府的损失将会更大。所以,清廷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与沙俄之间的领土纷争,这样才能够有余力,尽全力解决准噶尔地区发生的叛乱。

对于沙俄政府而言,此时的清政府自顾不暇,所以哪怕是他们打了败仗,可他们仍有足够的资本狮子大开口,提出更多不合理的条件。就这样,清廷自顾不暇的处境,成为了沙俄的谈判筹码。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一定让步,以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一带的领土作为代价,换取了宝贵的战机。

其次,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谈判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双方谈判代表来说,在谈判结束之前,谁都无法料想到结果。在谈判场上,能够左右谈判结果的因素有不少,例如谈判所处的背景,谈判代表的个人能力等等。

在拟定和约时,清政府所派出的代表是索额图。因为清政府给予索额图最大程度的信任,所以本次谈判索额图拥有最大限度的谈判权。不过,索额图的谈判技巧有很大的问题,他的口才也是值得怀疑的,以至于清政府此前拟定的第一套方案以及两套备案,均没有派上用场。

最后,索额图只能被俄方代表牵着鼻子走,最后换来了割地这一结果。

从这两点,我们还能看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清政府处于完全的被动。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