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辽:“献”岁币
大国之间的“敲竹杠”,自然不能像老百姓一样撒泼耍无赖,得拿出一套有理有据的说辞。契丹人找了两个借口:一是李元昊这小子与我朝辽兴宗交好,北宋打西夏无疑是在打辽国的脸;二是这么多年北宋在两国边境修了不少防御工事,有北上入侵辽国的野心。
说完了理由,契丹人又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让北宋割让原来北汉的领土,以及若干关南土地。虽说在交涉过程中,北宋大臣将辽国使者骂得哑口无言,但毕竟两国外交靠的不是嘴皮子,想要让对方屈服还得靠硬实力——军事。
显然,这一时期的北宋,根本没有余力抵御辽国。所以,北宋做出妥协是必然的结果。1042年六月,宋仁宗派富弼北上辽国,与辽国皇帝进行谈判。北宋的态度是,割地不可能,增加岁币或派公主和亲倒可以考虑考虑。表面上看,北宋颇有底气。实际上,北宋只是想变割地为赔款而已,还是向契丹人服了软。
谈判进行了几个月,辽人见北宋始终不肯松口,终于退了一步,决定同意北宋提出的要求,让宋人增加岁币。由此可见,辽国根本没想与北宋打这一仗,这一切都是虚张声势罢了。为了羞辱北宋,辽国皇帝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在名义上将“送”岁币改为“献”岁币或“纳”岁币,这些都要体现在国书中。
虽然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给辽人送钱,但一字之差意义相差甚远。“送”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下的,“献”则是以下献上,“纳”虽然比“献”好上许多,但却成了一种义务。
事急从权,宋仁宗觉得如今北宋已经在经济上吃了大亏,再在名义上吃些小亏也无可厚非,毕竟弱国无外交。于是,双方重新签订和约,和约的内容为:每年向辽国纳二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布。史料上,将这起外交事件称作“重熙增币”。
这起外交事件的结果比较微妙,西夏见辽宋重新缔结盟约,立即对辽表示不满,反倒重新向北宋称臣。在此之后,西夏与辽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先后打了三场仗,均以西夏获胜告终。在此期间,北宋获得了为期数年的发展机遇,倒也算是因祸得福。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