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皇帝前,竟然出现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世人都说大凶之兆(二)
“雌鸡化为雄”这种诡异的现象,在大唐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且偏偏出现在李治驾崩到武则天登基的这七年里。
那么,这一现象究竟代表着什么?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所谓“雌鸡化为雄”,并不是母鸡突然变成了公鸡。虽然在当时的年代人们对“性变异”的概念很模糊,但这种现象也不会发生的那么频繁。毕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性变异”发生的概率极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就算是母鸡出现了“性变异”,也不可能像我们理解的那样突然长出了鸡冠,真的变成了公鸡。
那么,唐人是如何判断“雌鸡化为雄”的呢?母鸡停止下蛋,或母鸡像公鸡一样打鸣,就是“雌鸡化为雄”的征兆。
《尚书》有云:“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西汉学者孔安国对这句话进行了标注,将“索”字解释为“尽”。结合原文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母鸡是永远不会打鸣的,一旦母鸡开始打鸣,那么就说明这户人家的家运已尽,即将面临家破人亡的横祸。
这句话若是放在国家层面上,所指代的就是有女人祸乱朝政,将会给国家带来国破家亡的厄运。故此,“牝鸡司晨”这一成语,所比喻的正是女人祸乱朝政,是一种大凶之兆。所以,在《新唐书》中出现的怪异现象,其目的也就非常明显了。
为了避免女人涉政,古人便会使用“牝鸡司晨”的掌故,借此来告诫世人一定要反对这个乱政的女人。其实,不单是垂拱年间出现了这档怪事,早在商朝末年亦发生过类似的现象。武王伐纣时,就以这种现象隐喻苏妲己蛊惑君王,借此来提振周军的士气。
垂拱年间“牝鸡司晨”现象频发,其实就是在隐喻当时有不少人尝试站出来反对武则天篡权。至于这种现象究竟有没有真实发生,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反对的声音一定很大,甚至会有人秘密结社打算兴兵讨伐。
武则天对此亦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抢在所有人之前拼命诛杀李氏皇族,压制住所有舆论。虽然,武则天大获成功,在武周年间没有人敢与她唱反调,但民间对她的怨气却并未消弭。因此,在武周皇帝驾崩后,李氏兵不血刃地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江山社稷。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