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外语的学习:同文馆
热衷于学习西语的还有两位皇帝:
一位是光绪。读和写非常棒,但口语却极其糟糕。甚至于,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西语,好像都是这个状态。
另一位是溥仪。他的教育环境比较好,西语老师是苏格兰人庄士敦,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方人的教育教材,如:《英文法程》、《伊索寓言》等,其中,涵盖了大量西方的历史、地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庄士敦很厉害,他将中国儒家的很多经典名言翻译成了英文。
所以,溥仪的英文底子相当扎实,在1945年的东京审判时,他完全是自己应付法官的英文质询,不需要借助任何翻译。
若是康熙和雍正的做法后人能守成,那么,满清政府在后来的数次谈判中,没准还能守住些东西。但最终,那些翻译人才的培养机构都成了“历史”,没有人再重视了。以至于,在后来的外交场合中,满清政府都不得不用洋人来当翻译。
想来真是可悲,偌大的一个中国,居然连一个翻译都培养不出来?
而这些洋人翻译非故非亲,能帮着满清政府说话吗?满清政府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北上广设立同文馆培养西语人才,开始西语教学。不过,在西学的教学方法上,却直接用的是欧洲“语法翻译”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在两种语言的互译中学习和掌握西语。
其实,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并不好,太注重单词的认识,并没有将英语当成一门“语言”来学习。后来,清华学堂采用的是全英文氛围的环境学习法,校园内的通行语言几乎都是英语,包括看个病,贴个告示等,满眼、满耳全天候泡在英文中。
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可以培养出大家。
之后,随着西语教学的深入,大家对于教育方法也是各有见解。比如:马礼逊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大型西式学校,因为校长看不惯中国私塾式的教学方式,就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
相关视频
- 友情链接:豆柴文库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