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外语的学习:康熙

责任编辑:zongxin

来源:本站原创

2025-04-07

f579d3c5f8299a8f9220d59b1262c68f.jpg

曾几何时,汉语是他人争先想学的语言。再看如今,英语的权重至少在考试中和汉语不分上下。其实,语言就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而世界的规律则是:非先进的只能向先进的靠拢。注重西语的教育,并非是从近代开始的,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

其实,满清政府不是没有出过开明的皇帝,康熙就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主动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是,康熙的子孙没人能超越他,大家都自以为是的认为:中国会永远优秀下去。不学习怎么进步,不进步怎么发展?甚至于,不进步就等于退步。

当时,康熙已经意识到了西方科学的先进性。于是,在和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就有西方传教士的参与。那时候,传教士就给康熙提议,如何用先进的科学手段绘制地图的经纬度,之后,才有了《皇舆全图》。

而在这次谈话中,给康熙最大的触动就是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家,翻看史籍,各朝代的翻译很多。但是,到了清朝,反倒没有了人才。于是,康熙下令八旗子弟要学习俄罗斯文字,因为,他要储备翻译人才。

到了雍正时期,又设立了“西洋馆”,招满洲青年学习拉丁文。看来,康熙和雍正父子俩,把翻译工作看得很是“高贵”,入学者都是满人。在朱元璋年间,官方曾出品了《华夷译语·拉氐诺话》,满清政府倒也省事,直接将其拿来用。

不过,这书的体例却用的是汉译佛经的那一套。于是,在每个外文词条的下面,都备注着汉语的“注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don’t, 旁边就有一个汉语“洞脱”,学习者倒是轻松了,但母语国家的人能听得懂吗?这种学习效果,自然非常糟糕。


相关视频

↑上拉加载更多

热门推荐

最新视频

京ICP备2021010267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含侵权信息) 举报电话:18519598602  举报邮箱:2188284574@qq.com

Copyright © 2018-2023 快百科(kuaibaike.com)版权所有